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

高雄市

根據考古學家研究,台灣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,距今二、三萬年前已有人類居住,而高雄地區雖未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。但很可能也是早期人類活動的場所。從新石器時代以來,人類就長期在高雄地區定居,日治時期至1994年,所發現的及文獻上所記錄的史前遺址,共有124個以上,這些遺址所涵蓋的時間從距今六、七千年前大岔坑文化時代開始,一直到距今三百年前漢人進入高雄平原地區拓墾為止。
荷蘭人入據南台灣之前,高雄是西拉雅族打狗社聚集處。十七世紀荷蘭人入據,當時打狗已成為漁港,沿海漁民移居者漸多,在漁場附近建立漁寮後,漸漸發展成漁村。
1661年,鄭成功來台驅荷,鄭氏部隊據地屯田,稱為「營盤田」,設一府二縣,其中萬年縣為現在的高雄,縣治設於埤子頭。鄭氏父子帶來中原文化,及濱海軍事要地之屯墾開發,同時也帶動街市的繁榮。
鄭克塽降清後台灣入清國版圖設台灣府,隸屬福建省,其下分設三縣,改天興州為諸羅縣,分萬年州為台灣、鳳山二縣。入清以來,西洋人東來貿易者日眾,由於港口的關係,打狗商賈雲集,華洋雜處,成為鳳山縣物產集散中心,重要通商口岸。
1895年,清國根據馬關條約,割讓台灣、澎湖予日本,迄1945年日人統治台灣共51年。日人統治打狗,鑒於打狗港具備優良條件,乃計劃築港、修鐵路、訂打狗市區都市計劃,積極建設打狗為其南進之軍事基地。高雄市早期原為平埔馬卡道族的居住地,在該族語言當中,用以防禦海盜的刺竹林稱為「takau」,後來被漢人音譯為「打狗」(ta-gao)。到了日治時期,日本人認為「打狗」這個地名不雅,而將地名書寫改為「高雄」(日語中「高雄」兩字的發音為「taka-o」)。
1624年,荷蘭人登陸台灣,在台南安平建立熱蘭遮城,並於1635年前後擊敗本地原住民。1662年鄭成功擊敗荷蘭在台灣的駐軍,本地則於1664年在鄭經的統治下更名為萬年州。清治初期,曾經於興隆莊(今左營)興築「鳳山縣城」,作為鳳山縣治所在地。港口(當時稱為「打狗港」)最初於1680年代左右開港,到了清治末期亦對外開放成為通商口岸,雖然有部份外國貿易商進駐,但港口規模依舊一直無法擴大。
日治初期,日本人開始有計畫地將高雄建設成小具規模的港口都市,特別是自1908年起,大力整建高雄港成為現代化港口;另外,自1900年起,高雄即為縱貫線鐵路端點站所在地。接近港口的哈瑪星(Hamasen,日文「濱線」之意)與鹽埕埔(今鹽埕)一帶成為當時發展最為快速的區域,之後隨著高雄驛(高雄車站)東移新設,市區逐漸向東往大港埔一帶擴展。1940年代,基於南進政策需要,日本人開始以高雄作為工業發展基地,不過,二戰末期,在美軍軍機的密集空襲下,高雄港受到了嚴重的破壞。
戰後,隨著高雄港逐漸恢復正常運作,1966年在楠梓成立加工出口區,以及1970年代,大型造船廠、煉鋼廠、石化廠的設立,高雄作為工業重鎮的形象逐漸確立;高雄港的貨運量也逐年上升,並開始進行擴建;都市的發展區域亦以高雄車站為中心,持續向南、東、北三個方向擴張。值得一提的是—發生於1979年12月10日的美麗島事件(高雄事件),事件現場即為本市中心區域,使得高雄成為往後民間人士所認定的「民主聖地」之一。1979年,併入小港鄉改制為院轄市。1992年,市政府遷至四維路的新辦公大樓2009年舉辦了世界運動會。2010年,直轄市高雄市與臺灣省高雄縣合併,成為一新直轄市,仍名為「高雄市」。